周红:盐碱地里的“追光者”
在黄河入海口,一句“神仙来种地,难拿二成苗”道尽了农人对盐碱地的无奈。如今,这片土地上稻穗低垂、油菜满畈,曾经的“白面瓢”化作“金粮仓”,而这份蜕变背后,是一位扎根田间三十余年的全国劳模——东营市一邦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红。
在黄河入海口,一句“神仙来种地,难拿二成苗”道尽了农人对盐碱地的无奈。如今,这片土地上稻穗低垂、油菜满畈,曾经的“白面瓢”化作“金粮仓”,而这份蜕变背后,是一位扎根田间三十余年的全国劳模——东营市一邦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红。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在耕地保护领域,盐碱地曾是一片刺眼的“白色荒漠”——含盐量或碱化度较高,使得土壤表面泛白,同时性状较差、肥力较低,不适宜农作物生长。
蓝天白云下,几台机器正在平整土地和抛洒有机肥,机器的轰鸣声让这片“沉睡”的土地焕发出了生机,村民们围着田地你一言我一语地感慨着,脸上全是笑意。很难想象眼前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几年前竟是一片撂荒地。近年来,大井镇坚决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充分挖掘盐碱地综
2025年黄淮海麦区由于冬春连旱持续时间长,低温倒春寒影响次数多,导致部分麦田小麦抽穗早且植株矮小。这些问题的发生涉及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以下是具体原因分析:
谷雨润万物,农耕正当时。在景泰县芦阳镇,经过六个多月的盐碱地综合治理攻坚,2.3万亩改良土地迎来春耕首秀。拖拉机的轰鸣声划破沉寂的田野,这片曾因盐碱化导致粮食亩产不足300斤的土地,如今通过耐盐碱玉米品种和智慧农机的协同发力,正向“吨粮田”目标迈进。
记者走访调研发现,近年来,河北省因地制宜改造提升盐碱地,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合理发展盐碱地相关产业,初步形成轻度盐碱地粮油种植模式、中度盐碱地粮饲轮作模式和重度盐碱地生态修复模式,交出了一份盐碱地综合利用的特色答卷。
在黄河三角洲腹地,一片3000亩的盐碱地正悄然进行着一场“蜕变”。这里土壤含盐量横跨1‰-20‰的全梯度分布,曾被视为“农业禁区”,如今却成为耐盐碱作物品种的“天然实验室”。从“寸草不生”到“亩产千斤”,从单一治理到全产业链开发,垦利区全梯度盐碱地试验示范基地
我国有近15亿亩盐碱地,具备种植水稻基本条件的盐碱地约1亿亩,滨海盐渍地病虫害严重,急需抗虫耐盐碱的新品种。“箐两优3261”是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的重大创新成果,2024年通过国家审定,具有比较高的耐盐性和丰产性;在全生育期3‰—5‰盐胁迫下,平均示范
4月18日,库台买村的田垄间机器轰鸣,农户们正抢抓农时整地播种。谁能想到,三年前这里还是连杂草都难觅的“死亡之海”?种植户史青春指着整齐的田垄感慨:“刚包地时白碱盖脚面,出苗率不到三成。专家团队带着暗管排盐技术来后,头年保苗率就蹿到50%,去年棉花亩产突破40
4月18日,吴忠市利通区扁担沟镇利同新村举行了“紫花苜蓿示范栽培推广,科技帮扶助力乡村振兴”项目启动仪式。“这是自治区审计厅为助力利同新村乡村振兴而申请的首个科技帮扶项目,项目产生效益后,可带动当地参与农民收入增加1.6万。”自治区审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该村曾流传着一段顺口溜:“地垆水碱黄河远,涑水河无水底朝天;祖祖辈辈种粮棉,致富好比登天难……”面对家乡的窘状,隋建国没有逃离。高中毕业后,他便留在家乡,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片盐碱地开出幸福之花。然而几番尝试,不管是种油桃,还是种葡萄,都以失败告终。
4月8日,在位于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的中捷产业园区农科所旱碱麦育种基地,放眼望去,不同试验地块里的麦苗形态各异。农技人员穿梭于麦田间,一边查看麦情和土壤墒情,一边记录数据。
4月8日,在位于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的中捷产业园区农科所旱碱麦育种基地,放眼望去,不同试验地块里的麦苗形态各异。农技人员穿梭于麦田间,一边查看麦情和土壤墒情,一边记录数据。
2024年,经国家和省上实地评估筛选,景泰县被确定为全省唯一一家国家级盐碱耕地综合治理利用试点县,标志着这片曾饱受盐渍化困扰的土地,正式肩负起为西北生态脆弱区“改地生金”探路的战略使命。作为全国盐碱地治理的“试验田”,景泰的每一项举措都承载着保障粮食安全、推动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沧州考察调研时指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我国除了沿海地区,东北松嫩平原、内蒙古河套地区、新疆地区等,都有大片盐碱地。要立足我国盐碱地多、开发潜力大的实际,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
本次试验选取了紫花苜蓿WL298HQ、WL349HQ、WL358HQ及中苜3号耐盐碱品种。通过对4个品种的产量、粗蛋白及有效蛋白等关键指标进行对比研究,筛选出适宜托县盐碱地生长的优良苜蓿品种,同时总结出一套适合当地盐碱地苜蓿种植的科学管理模式。
近年来,黑龙江明水县杜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以“种稻改碱”为突破口,大力推进盐碱地综合治理,激活盐碱地“潜在粮仓”资源,让“沉睡”的盐碱地重新焕发生机,助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铺就乡村振兴新“稻”路。
在项目现场,场内工作人员正在加紧进行接地接线施工和光伏板的安装工作,原本光秃秃的盐碱地如今竖起片片光伏发电板,与旁边的“七彩盐田”形成新的风景。
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曾经被人们普遍认为是干旱缺水的地区,似乎与“鱼米之乡”的美誉相距甚远。然而,新疆人民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正在逐步改变着这片土地的面貌。
晨曦初照,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马巍来到实验大棚,掀开一块水稻育苗盘,秧苗青翠茂密,根系密实盘绕。